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上,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璀璨画卷中,有一座古城正以雄健的姿态崛起。这里是万全——一座将“万全之策”的古老智慧转化为文旅发展磅礴动能的活力之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万全正以“瓣瓣同心”的姿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从600年的右卫城到现代化的冰雪产业园,从传统的打棍表演到创新的研学课程,这座古城用“万全之策”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时代答卷。这里有“一眼千年”的历史厚重——明城墙的砖缝里藏着军屯的炊烟,玉皇阁的斗拱上沾着商队的风尘;这里有“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新能源基地的风车转着绿色未来,冰雪产业园的生产线造着健儿梦想;这里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非遗技艺在研学课堂上传授,传统美食在现代厨房中飘香。
它西望云中之固,东挹居庸之险,600余年的建城史与新时代的发展浪潮在这里碰撞交融。
站在万全右卫城的明城墙头极目远眺,京藏高速的车流如织,草原天路的风车似海。这座被誉为“坝上坝下咽喉”的城区,距北京180公里,距张家口市区仅10公里,京藏高速、110国道横贯东西,张石高速、207国道连通南北,25分钟可达京张高铁张家口站与宁远机场,已然深度融入“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这种“一眼望京津,一步跨草原”的区位优势,为万全文旅发展铺就了黄金通道。“背枕长垣、面临洋水”的地理格局,赋予万全深厚历史底蕴。公元1393年因“万全之策”得名的右卫城,保存着长城沿线最完好的明代军事卫所遗址。城中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与4处省级文保单位星罗棋布,串联起从汉墓群到现代工业的文明轨迹。
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更令人惊叹。“万全秧歌戏”的婉转、“万全打棍”的铿锵、“洗马林晾经节”的香火、“明德山酱制糟牛肉”的醇厚,4项省级非遗照亮万全从军事要塞到商贸枢纽的演变。“一核六园”布局中,万全卫城文化产业园区投入4.7亿元,右卫城开街一年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耀眼窗口。
“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对万全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万全区文旅局局长邹圣说。在此战略下,万全正经历着从“旅游资源大区”旅到“旅游经济强区”的华丽蝶变。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已然轰鸣。滨河体育公园的健身器材迎来京津冀的运动爱好者,万众体育公园的指示牌引导着四方游客,与省体育局对接的自行车公开赛将带来数万客流。这些举措不仅激活了“后奥运经济”,更让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形成联动效应。数据显示,仅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就已签约项目54个,生产运营的14家企业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持续涌现。在右卫城,《大明1625》《烽火1948》等实景演出让观众穿越时空,300名演员组成的演出团队每天呈现超百场不同形式的表演——从锦衣卫巡街的互动式演出,到市井叫卖的沉浸式体验,再到无人机编队在空中拼出的“大明疆域图”,这座古城已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长城卫所博物馆里,非遗会客厅与“遇见非遗”店更是让打棍、秧歌等传统技艺有了活态传承的平台。
旅游升级的新格局全面展开。万宁国际酒店、汇椿博物园等项目提升着接待品质,草原天路与桑洋水路的品牌联动扩大着影响力。最令人称道的是交通网络的优化——新修的旅游专线将草原天路与右卫城的车程大幅缩短,游客上午在天路饱览坝上风光,下午就能在古城体验明代军屯文化,傍晚还能品尝到600年历史的万全腐肉,一日之内尽览“坝上风光+古城风情+非遗风味”。
“老师,风力发电机模型真的转起来了!”在可再生能源研学基地,孩子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这座张家口首个能源主题研学基地,通过“风之律动”“光之乐章”等五大区域,让“风光储氢”这些抽象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科技体验。这只是万全八大研学基地的一个缩影。
依托“历史+产业+生态”的多元资源,万全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研学体系。在卫所军事文化基地,学生们身着汉服学习射箭,在明城墙遗址公园解读古代防御体系;在冰雪产业基地,模拟滑雪机让南方孩子也能体验雪上飞驰的快乐;在亚雄现代农业基地,“蔬菜生长全周期观察”课程让孩子们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的科学原理。今年新增的两大基地更显特色。北燕燕麦产业基地里,孩子们在燕麦文化博物馆探秘,亲手磨制燕麦粉,DIY燕麦食品,完整了解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玉米产业基地则以292亩的现代化农庄为课堂,将农耕文化与“六艺”教育相结合,让“粒粒皆辛苦”有了更生动的诠释。
截至目前,万全区各研学基地已接待4000余人次,40余项课程构成的体系入选河北省《一起研学“冀”》推介手册。创新的组织形式让研学更具吸引力。与北京大脑门儿践学文化公司合作开发的课程,融入了PBL项目制教学法;与河北北方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则实现了“基地提供实践场所,高校输送生源人才”的互利共赢。这种“专业团队+本土资源”的模式,让万全研学成为京津冀教育旅游的新标杆。
“住在这里,晚上能听见草原的风穿过松林的声音。”慕野寒舍民宿的住客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这座位于膳房堡乡的民宿集群,58套特色客房散落在青山绿水间,配套的娱乐广场、花海与餐厅,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港湾。
慕野寒舍民宿的“悄然绽放”是万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洗马林镇,越野小镇正崛起为户外爱好者的天堂。150公里的赛道涵盖山地、峡谷、草原等多种地形,UTV山地越野、雪地穿越、真人CS等项目,让这里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挑战性的户外运动基地。未来,这里将建成国家AAA级景区与5星级汽车营地,填补坝上高端户外体验的空白。佑卫水乡则勾勒出“坝下江南”的诗意画卷。老龙湾村的水稻田与湿地间,脚踩船、碰碰船载着游客穿梭,沙滩摩托与空中蹦极带来不同的刺激,而汉服游行活动让汉文化与水乡风情相映成趣。白龙洞景区更显自然野趣——海拔1744米的白龙山巅,明长城与天然洞穴相映成趣,洞中的泉水流入鸳鸯湖,构成“山、水、城、泉”的独特景观。
四季皆景的全域旅游格局已然形成。林语山谷戏雪乐园的滑雪道在冬季迎来客流高峰,飞象乐园的40多个无动力项目让春夏秋三季充满欢声笑语。这种“全季+全域”的模式,让万全从“一季游”变成了“四季旺”,从“景点游”升级为“全域游”。
“来碗莜面窝窝配蘑菇羊肉汤不?”右卫城老字号饭馆的掌柜热情招呼着客人。这道曾被康熙点赞的美食,通过“三熟”工艺(炒、烫、蒸)将坝上的阳光与土地的馈赠浓缩在碗中。在万全,每道美食都是一段历史的注脚。
万全腐肉的坛子一打开,600年的香气就能飘满整条街。16道酱制糟酿工序,让这道入选市级非遗的美食成为节庆必备。当地人说:“没有腐肉的年夜饭,就像少了点年味儿。”洗马林镇的麻叶铺子前总是排着长队,老师傅凌晨3点揉制的面团,在200度油锅中变成十二厘米长的花形美味,这道2017年入选非遗的小吃,藏着“旱码头”的商贸记忆。
万全圪渣则见证了军事与农业的交融。以地产绿豆为原料的这道小吃,源于明代“半军半农”的屯田制,是戍边将士智慧的结晶。而不产莜麦的万全,却凭借交通优势将莜面做成特色产业,从莜面窝窝到莜面鱼鱼,每种形态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些美食如今都走进了研学课堂,成为孩子们了解历史的生动教材。
“啪!啪!”龙池屯村的打棍表演现场,彩棍翻飞间仿佛能听见当年镖师护卫商队的马蹄声。这项由清朝同治年间镖头宋林创编的技艺,将武术融入社火,成为万全最具阳刚之气的非遗项目。在右卫城的非遗会客厅,游客还能看到250年历史的万全秧歌戏,从“地秧歌”到“台秧歌”的演变,记录着民间艺术的进阶之路。
更多非遗项目在创新中传承。旧堡戏装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韩永止,将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舞台,产品远销晋蒙冀京;“万全泥人张”的第四代传人张其林,创作的500余件泥塑作品,让民间故事有了具象表达;而两千年历史的蹦鼓子舞,仍在节庆活动中传递着汉武帝“桴鼓舞赏劳军”的豪情。这些非遗项目正通过多元形式焕发新生。在源墨传统文化基地,孩子们学习着传统礼仪;在洗马林传统文化基地,寻麓书院的2000册藏书讲述着古镇的过往;在《大明1625》的演出中,传统服饰与音乐元素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这种“保护+活化”的模式,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景。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东风正劲,万全这艘文旅巨轮已扬起风帆。诚如右卫城墙上那句标语:“600年的等待,只为与你遇见。”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眼都是与未来的相逢。万全,正以它的“万全之策”,邀请世界共赴一场古今交响的文旅盛宴。(记者 郝大钊 通讯员 邢鹏飞 罗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