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贵州榕江“村超”赛场上欢呼声浪震彻山谷,当“苏超”点燃城市激情,当武汉马拉松的跑者穿越长江大桥感受城市脉动,“赛事经济”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赛事经济”,简言之,就是借助举办体育赛事,全方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近3.7万亿元。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产值为752亿元,相较2022年的388亿元,实现了93.81%的增长。这种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经济形态,通过吸引数以千万计的参与者,带动城市的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围绕体育赛事核心的经济效应。“赛事经济”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直接收益,更在产业链延伸、城市升级、文化传播等维度释放着乘数效应。
“赛事经济”拉动消费的效应,在一个个热闹场景中清晰可见。为期3天的2024年F1中国大奖赛,吸引了20万人次到场观赛,直接经济影响14.06亿元,产出效应39.28亿元,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15.93亿元。赛事期间,游客不仅观看比赛,还要游览自然风光、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俗文化,可形成“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游”的赛事消费模式。例如,杭州举办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吸引了创纪录的7万多名观众到场观赛,5天内累计接待外地客流668.6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消费3.08亿元。无数具体而微的消费图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动力。
“赛事经济”像一条纽带,将分散的产业以点带面,打造成经济增长的“集团军”。随着各类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的需求持续攀升,极大地带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在赛事宣传、转播方面,广告传媒行业推广宣发,众多品牌通过赞助赛事、投放广告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赛事顺利进行;赛事结束后,场馆后续运营也能通过“演唱会+展览”等活动持续创造经济效益。这些产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合力。
“赛事经济”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打造金字招牌。成功的赛事可以让城市的形象愈发鲜活和立体。“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办一场赛,靓一座城”,大型体育赛事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次整体形象的提升。以“苏超”为例,其“破圈”传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热梗。从“楚汉争霸”到“早茶德比”再到“淮扬菜争冠”,这种源于文化自信的幽默,基于实力底气的从容,让“苏超”的影响力从绿茵场蔓延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
近年来,从专业赛事到民间联赛,从国际盛会到乡村赛事,多元化的赛事供给不仅是体育竞技的展示平台,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培育本土赛事IP,不断挖掘赛事经济的潜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让赛事之“火”燃烧得更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